关闭
首页 » 电视剧 » 台湾剧 » 那一天
那一天
主演:
于乐诚,陈祎伦,琇琴,石承镐,夏恩,明杰,陈如山,纪欣伶,宋伟恩,黄隽智,张瀚元,刘韦辰,王真琳,蔡牧霏
备注:
完结
类型:
台湾剧
导演:
蔡宓洁MijieCai
地区:
臺灣
年份:
2019
语言:
汉语普通话
时间:
2023-09-14 13:42
立即播放

剧情介绍

向浩亭(宋维恩饰)和于希谷(黄俊之饰),前者火辣辣,让人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后者是水,透明无色,让人不知不觉忘记了它的存在。然而,原本毫无交集的两人,却因为一个女人——李思雨(王振林饰)而火了起来。 “不打架,不相识”五个字,就是向豪庭和于希谷的写照!向豪庭不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事。他只是想再看看喻希谷再发火,也想再看看情绪激动的羽希谷,而不是像一潭死水一样冷漠冷漠的羽希谷,所以向豪庭想方设法激起对方的情绪。情绪化,做了很多幼稚的事情。他就是想看看玉希谷的笑容!向豪庭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真实心情。来自北欧的冰川般的湖泊,热带岛屿般的阳光,我们的相遇就像挑战这个世界的不相容法则,十八岁的天空,只要你牵手,你就可以一路前行到未来。规律的校园生活,遇见最好的你!
《那一天》播到大半的时候,很多人对它的评价达到了顶峰,豆瓣从开播的7分爬到了8分,大家兴致勃勃的等待着最后,能不能超越前一部宓导的history,希望攀上新的高峰。而这一切,随着剧情的落幕化为灰烬,豆瓣分一夜跌落0.6,没有反弹。(刚才看只有7.1了)如果你也是一个《那一天》的观众,你有起码三次机会关掉播放器。第一次是看到海报,第二次是第一集BG床戏,第三次是最后的SE。但同时你也有三次机会回到剧里面。第一次是恰到好处的漫画式演技,第二次是细腻自然的校园故事展开,第三次是后半段的密集亲热戏。实际上第一次挺上热搜就是因为亲热戏的尺度超出以往。我想真的有很多人,是从中间开始追剧,追到最后欲罢不能时被泼了一盆冷水。编剧导演制片承诺的突破,竟然是谁都不想看见的SE。再然后是爆出抄袭。大家的感情线从低谷起飞,从山巅摔下,没有一丁点的保护措施。我在结局播出之后,哭着看完最后两集,连剧情都没太看清楚,激发了自己的创伤记忆,一直难以从情绪中抽离,不得不去看医生。数万观众涌入各种平台咒骂编剧,大家悲从中来,根本没办法缓解,只能看时间能不能抚慰。我这篇观后感就先从这个结局讲起。一、项豪廷的感情观大家都已经知道那一天的结局是从91年的日漫借梗而来。91年对日本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份,泡沫经济的顶峰也是破裂的开始,整个90年代,不止是日本,包括中国也诞生了很多黑暗基调悲剧结局的作品。盖因悲剧诞生的初衷就是“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亚里士多德)作品不过是如实反映社会氛围。即使如此,漫画诞生时也遭到了不少读者的反对,促生了作者继续画了结局之后的第三卷。而时间走到了21世纪的10年代末期,现在人对于影视作品的期待已经转变了。经济的低迷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现实压抑着很多人喘不过气,这时候人们从文艺作品中希望能得到一丝慰藉,看到希望。所以对这个结局的不满意是不意外的。当然创作者是不能被读者观众左右创作意图的——即使编剧导演制片没有融梗抄袭原作的设定,这个结局的出现也是相当不合理的。虽然项豪廷是这个剧的绝对主角存在,不论是戏份的分量还是演员的番位都在第一名,但从剧情的一开始,剧情线就是跟着于希顾的步调走的。于希顾的行动促成了项豪廷的下一步行动。所以当于希顾突然死掉了之后,项豪廷成了无头苍蝇,编剧不知道要塞什么内容给他,宁可给他安排一个长相一样的学弟——这也是借来的梗——而不管这个梗在原作中是什么作用。原作诞生的年代,同性恋还没有被WHO从疾病分类中除名,如果你承认自己是同性恋,是要被抓到精神病院的,所以那时的BL最有名的一句托词便是:我喜欢你,和性别无关,和性别无关的,才是真爱。这句话的影响力太大了,一直到现在都还有BL作品在用,也成了观众最熟知的台词,编剧导演制片也很爱用。然而这句话有它存在的社会土壤,当同性恋被WHO非病理化之后,它存在的土壤已经没有了。也就是说,我喜欢你,如果你是同性,那我就是同性恋。如果我喜欢同性也喜欢异性,那我就是双性恋。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没有什么好回避的。做为BL中的人,无需再去为自己喜欢同性找一个什么借口,因为同性恋喜欢同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而当下的社会环境也远比那时宽松很多,主人公都可以和自己的朋友、家人出柜了,观众都是潜在的同性恋支持者了,为什么还要安排主人公死去来让观众感受所谓爱情的悲剧,净化自己对于爱情的观念呢?更何况,要说到爱情观,台词恐怕更有问题。有两句我非常讨厌的台词出自项豪廷之口:你什么时候要给我?你完整了我。这两句台词,实际上来自同一个爱情观念:我和你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你是我的,你是我原本缺失的一块。我觉得这种观念,是相当过时。并不存在我不完整你不完整我们拼凑在一起才完整,并不存在你的我的。纠结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在这个故事里,于希顾做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却缺乏独处的时间。原本我以为,项豪廷是于希顾的拯救者,将他带入自己的世界,给与他自己拥有的资源,但直到最后我才发现,在这个故事里,于希顾是项豪廷的一部分,他教会项豪廷爱之后,他的人生使命就完成了,于是他可以离开了。于希顾和原日漫中的受是不一样的两个人。二、项豪廷的理想自我和真实自我原作和那一天不一样,原作的故事原本就是围绕着攻展开的,攻受其实是独立的两个个体,和香菇cp的关系并不一样。编剧为于希顾塑造了一个凄惨的父母双亡的身世,为了突出他孤苦伶仃,做为他监护人的姑姑没有任何形象。未成年人的于希顾一边肩负生活重担一边还要开金手指每次都考第一。学校不但不对这样的于希顾施以援手,加强关照,反而在发生事件时还要同样身为未成年人的项豪廷挺身而出。编剧在于希顾身上投入的精力是很少的,她好像很吝啬对于希顾的爱,将他独立在人类社会的合理关怀之外,只有这样,才能让他对项豪廷的闯入除了接受别无选择。反观项豪廷则丰满多了,他父母相爱至深,完全是他的爱情表率,也给了他充分的物质环境长大,他和妹妹的关系也融洽和谐,还有一帮听他指挥的兄弟,他还可以想考第几就考第几——这样自由肆意的项豪廷我也很羡慕,何况是一无所有的于希顾呢?于希顾第一次去项豪廷家的时候说,我好希望像你一样,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实际上这就是于希顾眼中,项豪廷是他的理想自我,如果不是突遭变故,他应该也会活成那样的自由自在。而他最终接受项豪廷做为自己的恋人,实际上也是这种理想自我在现实里的投射。在编剧一步步精心的安排下,他爱上了项豪廷,他帮项豪廷父母监督项豪廷考上好大学,纠正项豪廷原本不认为考大学有多重要的观点,还要教会项豪廷在面对爱人时克制隐忍尊重。我想如果这是一个BG言情,这会父母应该是已经高兴的不得了了。但在BL的世界里,还要实现在BG里无法实现的事:情欲。BL从诞生之初就承担着暴露和展示情欲的功能。做为女性,在社会普遍性禁锢的氛围中,荡妇羞辱无处不在,只有放下女性身份,成为男性,才能将情欲合理化。因为在父权社会,男性才是情欲的主体,女性只是载体和工具。女性观赏BL,是在观赏男性,消费男色,同时也是释放潜意识中的情欲。也只有在这种同性的关系中,自己对于爱情平等关系的渴望才可能得到实现。这反映了当下的社会现实,也是一种对父权的消极抵抗。在于希顾的身上,也承载了这种功能。明明他很优秀,却怀疑自己不值得被项豪廷爱。花了整整1个小时铺垫他对于情欲的害怕,却只留了1分钟的时间让他被志刚哥灌2句鸡汤就醒悟。然后他完整了项豪廷,他填补了项豪廷在爱上的最后一课。到这里,于希顾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合二为一,而项豪廷的理想自我还没有出现。于是于希顾意外离开了人世,他完成了对项豪廷的二次改造。项豪廷的理想自我变成了于希顾,当项豪廷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台大物理系毕业的时候,他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也合一了。而于希顾不在的这件事,没有人敢提起,我们还需要透过前女友的口得知。三、那一天中的女性角色的作用早期BL中的女性角色往往只能充当充当工具人,这是BL做为女性向创作的一个缺憾。那一天因为脱胎于91年的漫画,也继承了这个缺憾。(事实上history所有剧中女性角色创作都有这样的问题)这种工具人通常有三种功能,一是女小三,早期BL创作手法有限,从BG创作经验借来了增加情节可看性的方法,就是加入小三角色,而且这个小三角色通常美貌又优秀,绝对不是弱势群体,无法让人怜惜,觉得她情有可原。二是助攻,这样的角色往往是妈妈、仆人,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帮助让两位男主人公在一起。三是女英雄,这样的女性角色往往代表女性创作者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自我。项豪廷的前女友李思妤相当完美的集这三个功能于一身。她是漂亮的,身边聚集了闺蜜和爱慕者,但她因为项豪廷的冷落去诱惑于希顾,成为项豪廷找于希顾麻烦的导火索,是香菇cp之间的第三者,直接促成了项豪廷和于希顾的相恋,又在项豪廷表明分手后爽快的离开,项豪廷表明自己爱上于希顾时,她也没有指责,相当潇洒。项豪廷的妈妈、妹妹和李思妤的闺蜜和爱慕者则是典型的助攻,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随时出现。他们之所以是工具人,在于即使演员的表演为他们塑造了性格,丰富了人物形象,还是不可避免的被编剧挥之即来呼之即去,他们在剧情枯竭时出现,在任务完成后就消失,观众不关心他们的下落,编剧也不打算为他们提供什么人设。四、项豪廷的未解之谜至此,项豪廷已经彻底和于希顾融为一体,但毕竟于希顾不在了,他心中又空了一块。尽管他交了新的女朋友,但新女友不是于希顾,无法填满于希顾曾经填满他的那个部分。于是借着李思妤的口,项豪廷终于打算去揭开过去的伤疤,看看自己永远无法被填满的那个部分。他打开了装着回忆的饼干盒,看到那些照片和信物,项豪廷第一次崩溃了。于希顾已经离开六年了,他的悲伤却依然清晰可鉴,这六年他是怎么过来的呢,项妈说他忙个不停,他试图搁置悲伤,失败了。他对孙博说,因为于希顾停留在了18岁,而他还在不断的长大,于是他觉得离于希顾越来越远了。他一个人承担着对于希顾的思念(因为其他人都当于希顾不存在了),他快要支撑不住了。孙博担任了当时志刚哥在于希顾面前的职责,讲几句鸡汤,项豪廷就释怀了。编剧显然缺乏丰富故事性的能力,除了灌鸡汤并不知道如何安慰角色,不知道如何解决自己制造出来的问题。那就只能依靠演员的表演去合理化情节了。宋纬恩在花絮里说那个盒子直到开镜他才打开,为此他还和导演争了很久,最后导演让他按自己的意思来。包括最后和孙博的一场喝酒戏——这也是全剧拍摄的最后一场戏——尽管他在这些戏中表现出极高的演员素质,一边哽咽一边还能听清楚每一个字,台词的节奏有快有慢,断句有松有紧,情绪有低有高,还要配合手里倒酒喝酒的动作,把项豪廷的不舍不甘不开心表现的淋漓尽致。可是他太放纵自己的情绪了,加上台词不明所以,导致这完全不像一个失去恋人六年已经交了新女友准备结婚的项豪廷。这里我对演员的表演是有异议的。根据编剧的介绍,项豪廷真的交了女朋友不是骗人的,但是宋纬恩硬是演出了没有女友的感觉。也是因为他的表演,所以不少网友质疑,是不是女朋友是假的,项豪廷打算去殉情。遗憾的是,这么精彩的表演,因为种种原因,很多观众根本不会打开了。他把情绪挥洒在这个角色的最末尾,但愿有完成他个人的疗愈。五、我最喜欢的一个段落有一个地方我特别的喜欢,就是于希顾和项豪廷一起帮项豪廷填志愿的段落。这个部分一共只有2分51秒,导演却奢侈的用了4种景深、5个角度来拍摄,剪辑切换了接近30次。这么频繁的切换中,演员的情绪依然能保持连贯。这个段落承担承上启下的功能,为了表现于希顾的拒绝和项豪廷的隐忍,说白了就是为了表现于希顾的犹豫和项豪廷的爱。黄雋智演技简直爆发,情绪转换好几次,先是惊喜接着是情欲上来了主动去亲,被问什么时候给的时候害怕冒出来瞬间变脸生出抵触,走到旁边之后又有点责怪自己的怅然若失,跟着想到要一起生活又有点甜蜜的笑了。在我心中,这个段落的画面、音乐、剪辑、表演节奏都恰到好处,要是项豪廷别煞风景的又重复“好想要”“你什么时候给我”,就完美了。导演说拍摄香菇cp的戏份的时候常常有蝴蝶飞来,这让我想到一首叫做《比如我看见一只蝴蝶》的小诗。比如我看见一只蝴蝶/我第一想的,却是捉住它/比如我看见一条小鱼/我第一想的,却是捉住它/也许然后我出于爱心/小心翼翼我把它放了/但我已经吓着了它/兴许我还弄疼了它的翅膀/或者损伤了它的一片鳞甲/而上帝爱他们/就给它们春天与河流/让它们冷暖自知,自由自在。我想这首诗完美的表达了,于希顾和项豪廷的关系。
本站提供的《那一天》在线观看地址以及《那一天》下载地址来源于互联网。本站并不参与录制和制作,仅提供资源引用和分享,如果本站提供《那一天》资源对贵方造成了损失或侵犯了贵方权益,请及时发送邮箱给管理员,我们将在48小时之内撤销有关《那一天》所有内容。
  • 周榜
  • 总榜
  • 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