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电影 » 科幻片 » 前目的地宿命论,逆时空狙击,超时空拦截,逆时空狙击,命定终途
前目的地
主演:
伊桑·霍克,莎拉·斯努克,诺亚·泰勒,弗雷娅·斯塔福,伊莉斯·詹森,凯特·沃尔夫,迈德琳·怀斯特,亚历克西斯·费尔南德斯,克里斯托弗·卡比,罗伯·詹金斯,艾丽西娅·帕夫利斯,奥利维亚·斯普拉格,吉姆·克诺贝洛赫,露辛达·阿姆斯特朗·霍尔,本·普伦德加斯特
备注:
正片
类型:
科幻片
导演:
迈克尔·斯派瑞,彼得·斯派瑞
地区:
其它
年份:
2014
语言:
英语
时间:
2023-06-18 23:07
立即播放

无敌云1

无敌云2

无敌云3

剧情介绍

时空劳工局特工(伊桑·霍克EthanHawke饰)曾经奉命回到20世纪70年代,以阻止当年给城市造成巨大伤害的恐怖分子“闪灭炸弹客”的破坏活动。谁知他的任务失败,在经过漫长的康复后,他再度踏上征程,发誓要将闪灭炸弹客绳之于法。此番他以酒保身份混迹市井,某天偶然结识了笔名“未婚妈妈”的作家(莎拉·斯努克SarahSnook饰)。作家向他讲述了其匪夷所思的人生。当年作家曾是名叫简的孤儿,性格古怪的她在应聘太空公司失败后,短暂坠入爱河,并生下一名女婴,结果她的人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工打算带着“未婚妈妈”去杀掉那个负心汉,然而真相却并没有那么简单……
影片名称:《前目的地》 国家:澳大利亚
上映日期: 2015-01-09(中国大陆/美国) / 2014-08-28(澳大利亚)
与弗洛伊德的“多幕剧”不同的是拉康的镜像理论论述是提供了一人一物的独幕剧。《前目的地》正是这样一部个人的独幕剧。《前目的地》这部影片实质上是讲了一个轮回宿命的故事,其剧情内容用一句话简单概括就是:通过时空穿越,自己把自己带回过去爱上自己生了自己又穿到未来杀了自己的,将自己的人生轨迹扣成一个回环。影片中主人公的五个生命阶段的“主体”都是同属于一个人物,并同存在于同一个坐标系中,只不过分散到了不同时空,通过一个穿越时空道具——“小提琴”盒子实现了坐标的变换。
一、拉康镜像理论的三个阶段
拉康的镜像理论是指人在出生后6到18个月期间的生命经验。在婴儿这段时期,孩子被母亲抱到镜子前,从无法辨认“镜中我”到逐渐形成主体意识一共分为三个阶段。下面我将结合影片具体内容试图通过拉康的镜像理论去解释这个影片中的一些“主体”关系。
(为了方便描述,我们简单的将片中人物轮回的一生按依次的时间顺序分为五个时期:
婴儿——女青年——变性人——整容特工——炸弹人。
1、第一阶段:未形成主体意识的婴儿被抱到镜子前时并未意识到镜中的像是自己。将“自我”认成“他人”。
在《前目的地》中,整容后的中年特工将变性人带回到女青年时期,使变性人与女青年相遇。二人面对面的相互凝视的时候就像照镜子一样,身为主体的女青年无法辨认出眼前的“男人”便是若干年后的自己。当她看见眼前这个“陌生”男人并与之交谈的时候,女青年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认识吗?这也就是相当于婴儿面对镜子中的“自我”产生的质疑,眼前的这个人是谁?说明在这个阶段,“主体”是无法认出“镜中像”的,她将镜中像的“自我”指认为“他者”。这也正符合了拉康镜像理论的第一个阶段。
 
2、第二阶段:认出了自己的镜像,但是他误认为这样的“镜像”是真实存在的。
作为女青年眼里的“他”——变性人而言,由于眼前的一幕是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时空, 他清楚的知道,面前的这个女青年就是年轻时候的自己。这也是拉康镜像理论中,婴儿认出镜中影像便是“自我”的阶段。然而如果剧情没有“穿越”这种特异功能的设定,女青年时期的“我”根本不会与变性人时期的“我”相遇,他们也不能同时存在。因此对于身处不同时空的主体人物来说,他们彼此之间互为镜像,这种本无实体的镜中像在现实世界中是主体无法触摸的。而穿越的设定使得变性人认为眼前的女青年是另一个实体化的自己,这也等同于拉康理论中婴儿误将镜中的光影镜像当成了真实。
3、第三阶段:本能的喜欢看到自己,并疯狂的恋上自己。
影片《前目的地》中,变性人在与女青年相遇后,对其一见钟情并且爱上了年轻时期的自己。他用充满爱意的目光含情脉脉的看着眼前的“自己”,并对她说:“you are beautiful。”这一点用拉康镜像理论的语境来说就是主体看到了他的镜像而爱上了他的镜像。拉康说:“ 主体的历史是发展在一系列或多或少典型的理想认同之中的。这些认同代了最纯粹的心理现象,因为它们在根本上是显示了意象的功能”。这种意象便是对镜中“自我”的认同,“意象则是那个可以定义在想象的时空交织中的形式, 它的功能是实现一个心理阶段的解决性认同, 也就是说个人与其相似者关系的一个变化。”对于形成自我意识的变性人来说,即能认出镜中像是“我”的他而言,她(女青年)是自身本体的投射,而镜像与现实世界中的主体会互相引诱,这也是拉康对于人类喜欢照镜子和自恋的由来的解释。
二、欲望的匮乏
拉康认为形成“镜像阶段”的前提性因素是匮乏的出现。拉康意义上的匮乏不同于弗洛伊德:孩子出生后尚不能整体感受自己的身体,他的全部身体体验是支离破碎的。孩子不能自主身体,不能整体感知和把握自己的身体,其生命与外界相联系的唯一途径是视觉。孩子面对镜子想试图伸手去触摸镜像的时候,发现眼前的镜像是触不可及的。镜中之像是欲望的投射对象,而“只能看,不能摸”也就形成了欲望的匮乏。
影片《前目的地》中,做为长相普通、性格怪癖、总是独来独往的“女青年”来说,世俗所认可的女性应具备的“美”是她缺失的东西。这种永远达不到的“美”即是一种匮乏。
每个人在其青少年时期都会抱有对爱情的幻想,幻想是欲望的舞台,这种对爱的渴外也是对自身欲望追逐的一种外在表现方式。而追求本身的“美”是每个女孩最直观的欲望,得到异性的认同也是女孩子们对于自身实现“美”的欲望的自我满足。在影片中,变性人用其“神秘”的读心术将女孩的内心世界里对于“爱”的渴望精准表露出来:“为什么别人都能得到想要的,而我不行”、“你假装爱情与你一点关系都没有,而真相是你总是渴望着”。鉴于主体对自我的认知,变性人能直接的说出女青年潜藏在其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欲望并非什么难事,但是站在女青年的角度来看,当这一切被揭穿,人们往往总是试图去掩饰内心的欲望,而表现出来的确是否认与毫不在乎的态度。得不到异性青睐的女青年在本身欲望达成的过程中不断的缺失不断的匮乏,陌生男人(变性人)的示好使得女青年在欲望上得到了满足。而变性人与女青年产生的情愫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可以充分的解释。在本部影片中,欲望的匮乏最终是得到了自身本体的解救和填充。
三、孩子破碎的缺失与“母亲”融为一体
在拉康的镜像理论中,“自我的形成必然来源于对于异己的他人形象的误认”。 镜子与婴儿的典型情境中,婴儿的他者正是镜子中的影像,这时婴儿与镜中的影像融为一体,从而也就造成了婴儿对于影像的误认。在未形成主体意识之前,母亲将婴儿抱到镜子前,婴儿会以为镜中的影像便是自己的本体,同样出现在镜子中的母亲和自己的身体是相连的,我即是“母亲”,“母亲”即是“我”。
影片真正的将理论中拉康所想的人类的潜意识中的欲望,即与母亲融为一体变成的现实。变性人与女青年爱情的产物是作为主体人物生命的源头——婴儿,按照片子的逻辑,父亲和母亲和孩子是同一个人,他们是一体的。
拉康的镜像理论中,镜像的“母亲”可以替换成“他者”,而镜像中的自己实质也是“他者”。“他者”是欲望的本身,人类最初的欲望便是与“母亲”。无法与母亲融为一体是人类欲望匮乏的源头。不足匮乏感源自于婴儿前镜子阶段的破碎经验: 婴儿总是感到与环境不谐和, 不容分说地就被卷入凌乱的漩涡, 想和母亲融为一体的愿望总是落空, 这都使的婴儿有一种致命的无力感。因此变性人与女青年的结合也得以解释,这也是一种与母亲融为一体的欲望投射,是弥补孩子破碎缺失的最极端的方式。

本站提供的《前目的地》在线观看地址以及《前目的地》下载地址来源于互联网。本站并不参与录制和制作,仅提供资源引用和分享,如果本站提供《前目的地》资源对贵方造成了损失或侵犯了贵方权益,请及时发送邮箱给管理员,我们将在48小时之内撤销有关《前目的地》所有内容。
  • 周榜
  • 总榜
  • 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