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电视剧 » 国产剧 » 白发白发皇妃 白发王妃
白发
主演:
张雪迎,李治廷,经超,罗云熙,陈欣予,书亚信,王嵛,徐可,高广泽,米咪,田雷,田海蓉,黄灿灿,代文雯,刘锡明,聂玫,邓莎
备注:
已完结
类型:
国产剧
导演:
李慧珠
地区:
大陆
年份:
2019
语言:
国语
时间:
2023-12-24 20:56
立即播放

剧情介绍

西启长公主容乐从昏迷中醒来,记忆全失,种种迹象令她对自己的身份产生怀疑。为结盟北临,容乐奉命嫁给北临王子无忧,却被无忧拒婚。容乐化名茶楼掌柜漫夭,秘密寻找秦家遗落的治世奇书,和无忧不打不相识。不知其真实身份的无忧对漫夭心生爱慕。当找到奇书之时,王兄容齐却要容乐嫁给北临大将军傅筹。容乐与傅筹达成假结婚协议,无忧此时发现漫夭就是容乐。痛苦中决心掌握自己命运的漫夭,却发现傅筹原来是无忧的亲兄弟,而她自己则是秦家遗于世的女儿秦漫。容乐他们意识到,身处乱世,他们连自己和亲人的幸福也护佑不了。最终容乐、无忧和傅筹跳出小我,放下恩怨,在容齐的舍身相助下,粉碎奸佞的阴谋,安定了朝局,他们也各自走向新的人生。

《白发》剧中的献祭,综合了几种模式,但存有相似的内核。 合而言之:以心为祭坛,命为牺牲,祭世间的向往。 分而言之:一祭尊严与自由;二祭恕道与成全;三祭山河志、清平愿。

这本是一个王子与公主终获幸福的故事。却迸溢出深切的哀痛、悲凉与绝望。肉眼可见的精心制作、全员富于生命感的演绎,与部分一言难尽的设定、疑似程式的戏码以及令人费解的剧名同时呈现,时常让人产生复杂的感慨。然而,这毕竟是一个擢颖于千万网络文学之中的存在。它距离经典很远、却有其独到的价值,亦是带来了真实的感动。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一种精神。且妄言之:献祭精神。

献祭,沉淀于原始宗教。“献”字背后,是主动的牺牲。先人笃信,鲜活的生命是最受神灵欢迎的祭品;以身为祭,是最为虔诚的方式。血肉骨殖之湮灭自会唤起一种恐惧,直面这种恐惧的慨然赴死之举,便自带着易水之滨的壮美。 献祭之为精神,实体的祭坛不再是必备之物。切实的群体利益,亦不再是唯一的献祭对象。从阿伽门侬祭女,到盘古以死造物、夸父逐日而亡、士子取义成仁献身家国理想,再到王尔德笔下夜莺的绝唱,或许格局不一,却有着同样的义无反顾。 《白发》剧中的献祭,综合了几种模式,但存有相似的内核。 合而言之:以心为祭坛,命为牺牲,祭世间的向往。 分而言之:一祭尊严与自由;二祭恕道与成全;三祭山河志、清平愿。

尊严与自由

符鸢本是宸国公主,为夫弃家国于不顾。然,一片痴心错付。 宗政允赫利用符鸢复国、得北临,并立她为后,却护挚爱(云贵妃),将符鸢赠予兽性发作的容毅——西启君主。任她惨遭凌辱。再以此为故,将她打入冷宫,令她服毒。毒名天命,可致失忆,进而丧命。解毒之法是借生育将其转移至婴孩体内,令其终身承受病痛折磨,且寿不及24岁。符鸢蛰伏于冷宫,生下容毅之子容齐,并成功解毒。自此,符鸢开始谋划复仇大业,只为多年以后,令仇人亲眼见其子手足相残。

最终,符鸢为尊严而设的“祭坛”,呈上了仇人宗政允赫、其子无筹、无筹之母、以及牵连者无数。结局中,容齐选择了自行“走”上这祭坛。符鸢提前失去亲子,亦自焚而死。 符鸢的设定极易令人想起希腊神话中的美狄亚。同样是公主的她,背井离乡、弃父、叛国、杀弟,只为相助一见钟情的伊阿宋实现复国之志。伊阿宋却在婚后移情别恋,甚至,欲放逐美狄亚。美狄亚一怒之下毒杀其新欢、复又杀死自己与伊阿宋的三个孩子,然后乘金车腾空而去。 相较于符鸢,美狄亚至少曾经拥有伊阿宋的真爱,却直接祭去了三个孩子的性命。复仇之后,更是走向了新的人生。相较于美狄亚,符鸢之举更添隐忍与筹谋,她最初献上祭坛的只是亲子的健康与寿命,却最终走向彻底的失去与毁灭。可以说,符鸢的故事更显悲凉意味。她为尊严而献祭的牺牲也更加无可挽回。

但她们的目的确实是相似的。她们的行为,皆可称之男权社会下,女性在长久的沉默后最终爆发的呐喊。她们为了人之尊严,摧毁了人之彝伦。《白发》结局,符鸢似是达到了目的,回首却见,复仇途中一步步埋葬的亲情,其实是生而为人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故,烈火焚身。 饰演者田海蓉老师以近乎断念的神情诠释了符鸢焚身之际的心死。符鸢在观众心中留下了哀怜与同情,而不仅仅是罪有应得的慨叹。

这还要归功于之前编剧与演员以各自的方式为符鸢增添的生命力。影视化后的符鸢,不再是彻底冷情的复仇机器,而是从始至终清醒地挣扎于凌迟骨血之痛。有时,甚至让观众们看见了瞬间的脆弱。 她停药惩罚逐渐不愿再为母后工具的容齐,令其承受极致的痛楚,但最终携药探视。母后眼中起初盛有悲悯,却转而扼住容齐咽喉,渐渐用力,却终于颤抖着放下解药。似是复仇者的狠绝与残存之亲情的斗争;

她与傅筹(自云贵妃处夺来的另一复仇棋子)“相认”,风雨中真实的母子之情几乎溢出屏幕,可观众一回想,却又生出“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感慨; 雪夜埋骨那场,仿若操控命运之人自幕后走向台前,一掀帘、一挥袖,天地为之色变; 近结局,对手容齐(指路:56集4:40开始。这段实在实在实在精彩。老实承认,自己笔力不足,无论怎样描述,都显得苍白,只有简单列下几处实在难忘的画面)。

  1. 符鸢质问:“你可知错?”容齐漠然回应,“儿臣不知。”
  2. 符鸢控诉仇人之罪,“要不是……我就不会……也不会……”容齐突然接上“更不会生下我。”原本背着身,错开视线的符鸢猛地回头看向容齐。容齐又道,“我知道,我就是母后您屈辱的证明。……”符鸢默默转身,一点点避开容齐视线,留给观众一个眼睫颤动的侧影。
  3. 容齐怒道“如果说,宗政无忧要替父母承担罪责,那母后这些年为了报仇,所牵连的那些人命,究竟要让我死多少次才能还得清!在母后心里,究竟有没有真正将我当成是您的儿子?”最后二字明显哽咽却极为清晰,于符鸢,几乎利刃。
  4. 容齐拉下母后握紧自己衣袖的手,退后,似因脱力而站立不稳、随后转身。转身前,母子保持了数十秒似有万语千言的对视。母后最终微微垂下眼睑,容齐身虽转去,却留下一个近乎悲悯的眼神。
  5. 容齐离开。画面外一大束白色、几近圣洁的日光恣意倾泻而入。容齐,缓缓走进了这束光。徒留母后立于暗处。
光的方向

回顾以上,再观符鸢惊觉容齐已死之后的绝望,更能体会到烈火之中彻骨的寒意。 其实,符鸢心中也许是明白的,自她生下亲子作为复仇工具的那一刻起,便已将他送上不归路。终点一直在,只是不知何时到来,怎样到来。她幻想过、努力寻找过,也许甚至已然找到一种温和的方式。于是,当命运以残酷的手段揭示了最终的结局,鲜血淋漓地提醒着,纵然她亦是受害者,纵然她仍有藕断丝连的亲情,是她亲自决定了起点,并参与书写了这幕悲剧。这世间最后的留恋终于不复存在,故万念俱灰,以身为祭。

再细想,符鸢与容齐还有一层悲哀。此二人,皆是了然对方心中所想,却因为各自的“不得已”走向陌路,只得黄泉再见。此时恐怕许多人要想起春秋时的武姜与寤生了。《左传》:“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他们的故事以耐人寻味的“遂为母子如初”收场。

我们虽不知符鸢与容齐泉下之事,却见两位饰演者微博上一番有趣的互动: 田海蓉老师几次发博,皆提及符鸢的母爱。观众是有不解的。后来饰演容齐的罗云熙回复道:“母后的爱齐儿懂。”田海蓉回以:“夫复何求。”

回到戏中,其实这个“懂”字,承载了此二人太多千回百转的无奈。 符鸢懂得容齐所承受的身心之痛和他所有的付出,质问容乐时将一切和盘托出; 容齐懂得母亲的对复仇的渴望、懂得母亲并未断绝的亲情、懂得孝道所要求的遵从。 却还懂得,久困于地府忽见生命之光闪烁,是怎样的斑斓色彩;捕梦见青蛾却无力相守,是怎样永无出路的爱;自降生之日便囚于宿命之囹圄,却早已萌生对解脱的期待,又是怎样一种悲哀。 也许,即使是容齐的这些懂得,符鸢亦是明白的。毕竟,她也曾爱过,也曾经历过失去,也曾被囚禁。 他们的不得已,便是心中那些愿为之献祭生命的向往,甚至类似于信仰。

看容齐之牺牲,会本能地联想起安徒生的小人鱼。《海的女儿》能被称作安徒生的心曲、成人视角的爱情童话,也许并不仅仅因为人鱼的为爱献祭。故事里,当女巫问小人鱼能否承受化为人身的痛苦代价,她用颤抖的声音回应了笃定的答案,心里想的是王子和不死的灵魂。而后者,是人鱼所没有,仅能通过人类之爱而获得的。故事的最后,小人鱼化为泡沫,却也成为了天空的孩子,她不再需要王子的施舍,而是获得了通过自身努力,为自己赢得灵魂的自由。 (如有读者思绪自美人鱼飘至《香蜜》某鱼,还请暂且回来~) 曾经一度以为,《白发》只是一个爱情至上的故事。小人鱼尚有别的追求,容齐竟将爱情作为全部。叫人颇为不满。但随着剧集上线、情节发展,我渐渐明白,容齐绝非如此。

这一点,在54集他借內侍小荀子之口对符鸢说出的话中得到了确认。那几乎是一段宣言。 “父母仇怨,不宜偏执。无惧身死,唯求自由。” “陛下绝不允许太后再制造一个像陛下一样半死不活的人。”

全剧之中,小荀子作为男三內侍,多半是作为虚化背景板的存在,饰演者却总有让我们注意到他的能力。他几乎一直卑微而尊重地躬身垂首而侍,便是众多打动观众的细节之一。但此处不同。他直视着前方,虽是跪姿却努力挺直脊背,眼神认真到仿佛在发光。他一字一句缓慢而郑重地传着话,说到“半死不活”之前,似是因哽咽与不忍而停顿。但目光愈加自信、坚决。话毕,用力拜倒。这份宣言,仿佛不仅属于他的陛下,亦是作为离陛下最近的人,多年的心声。

至此,心下了然。容齐选择了“自由”。甚至不仅是属于自己的自由。 他以最为绝情的方式挣脱宿命的枷锁,自由地成全、自由地解脱。 符鸢与容齐不同的向往,皆为世人心中的执念。 莎翁在《理查二世》中,令Mowbray说出:“Mine honour is my life; ...In that I live and for that will I die.” 裴多菲写下,殷夫译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恕道与成全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子注《论语》曰:“推己之谓恕。”“恕”字从心从如,也即将他人之心视作自己之心,所谓“将心比心”。朱子称,此解“于义亦通”。

若说恕道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理念。成全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行为。这种推己及人与西方的“einfühling(共情;empathy)”,确有异曲同工之处,也有概念上的区分。具体的分别学界存在争议,便不再赘述。

但由此观之,这个“恕”字,称得上世人心中的向往。 《白发》女主容乐,之所以受到一众角色的喜爱,应是与此有关。想来,这应是一个具有极强的换位思考与共情能力的女子。

初闻傅筹琴音,便解读出“清越浮于表,沧桑刻于骨。”傅筹自此对她另眼相待。 初与无忧饮茶对弈,从神色之中读出无忧“心境”。博得由衷赞叹。 初见少年容齐,惊吓之余不忘提醒“这里可是冷宫,可不是你随便乱来的地方,快走吧。” 除此之外,容乐对莲心、拢月、雅璃、沉鱼、昭芸、罗植等等角色的态度中,皆能显出恕道的痕迹。 更何况,她也曾选择为挚爱牺牲。谁知天命无情,造化弄人。本以为牺牲了性命,失去的却是记忆。但若非如此,她也无从得到如今圆满的结局。

而容齐为恕道的献祭,则更显悲凉。通往祭坛之路,更是荆棘遍地。他以近似朝圣者的姿态,一路尽力突破着人性的挣扎。结局身死,遗书无忧。那个随无忧展信而现身,笼着一袭光华的灵魂,竟让人瞥见了一抹神性的崇高。 这祭坛之路,需从“维以不永怀”、“维以不永伤”说起。 这两句在剧中以各种形式反反复复地出现,简直像是良心教授们时时处处不忘暗示期末重点的架势。 原句出自诗经名篇《卷耳》,原文如下: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关于此诗题旨,各家解读不一。但诗中的“怀人”心绪、首章的女性视角、诗中男子的贵族身份,几无异议。 开篇描绘一女子采摘苍耳,却迟迟不能盈筐,只因心中盛满了思念。后两句,她将筐儿放在路旁,静静怀想。 第二、三、四章,一般认为是怀人者对所怀之人的想象。其中,“虺隤”形容疲极致病貌。 “金罍”、“兕觥”皆是酒器。“痡”亦是疲倦、劳累的状态。“永怀”释为长相思。 整体来看,便是想他行路难,山高路险、人困马乏、仆从疲惫,又煎熬于思念之苦。唯以酒自遣离忧。 如此解读,这一写法便类似《诗经》另一名篇《陟岵》。《管锥编》认为《陟岵》篇是“分身以自省,推己以忖他”,也可算作金圣叹评《西厢》谈及老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时说到的“倩女离魂法”。白居易的“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亦是此法(抛开此诗背景,单论这两句,与《白发》剧情莫名相应)。 但《管锥编》却说《卷耳》不同。钱先生写道:

思婦一章而勞人三章者,重言以明征夫況瘁,非女手拮据可比,夫爲一篇之主而婦爲賓也。男女兩人處兩地而情事一時,批尾家謂之“雙管齊下”,章回小説謂之“話分兩頭”,《紅樓夢》第五四回王鳳姐仿“説書”所謂:“一張口難説兩家話,‘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这是说,之前那些“想象”也许并非想象,而是征夫视角的实情。个人理解,就像诗中的蒙太奇。怀人的女子其实不知此时的对方是怎样的辛酸、劳顿,只是沉湎于一己怀思之苦。唐人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与此机杼相同,但悲哀更胜。 有趣的是,带着关于《卷耳》的两种想象再观《白发》,都会发现惊人的契合。 按第一种解读,容齐与容乐,皆曾为遥想对方的“怀人者”。 按第二种解读,失忆的容乐无法理解容齐之苦。恰似《卷耳》中的女子不知对方实情。但容齐甚至说服自己,不需要容乐理解这份辛苦。尽管,他依旧本能地渴望曾经的幸福。内心的冲突与矛盾由此而生。挣扎之苦由此而来。

于是,他会冷笑着告诉无忧“不要后悔才好”、会在容乐面前不自觉地流露出超过兄妹之情的神色,再努力收住、会要求容乐给予最后的相伴、亦会在容乐毒发,神志不再清醒之后,痴痴地说起曾经的爱。 又如那日灯会。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容乐与无忧共同许下白首承诺。而镜头一切换,便是容齐看着无忧赠予容乐的礼物,愤然拿起,直欲摔碎,却又最终放下,借酒消愁的景象。一镜温暖、一镜黯然。 (略提一笔,看容齐饮酒,饮下的似是暂解情殇的良药;后来观容齐喝药,竟像是喝着毒酒一般。或是视药良久,愤然咽下;或是攥紧拳头,再漠然举杯;或是一饮而尽,带着赴死的决然。很有看头。) 再如,容齐抱着容乐,准备“以命换命”那一幕。

“既然,我不能给你幸福,倒不如索性成全了你的幸福。你千万不要原谅我,就这么恨着我,因为只有你恨的人离开你,你才不会那么悲伤。” 此句说完,容齐任泪水肆意流下。此前,他的泪水几乎皆是刻意收住的。或因傲骨不愿屈服、或因身份需显威仪、又或者,只是不愿再让对方徒增烦恼。于是这部剧上线之初,网友对容齐之泪的形容是刘禹锡的“丛兰裛露”。(原博链接)

但此时,室中只有二人,而容乐,已然昏迷。久久紧绷的心弦一朝放松,便有了诗仙曾经写下,却鲜少得见的“今作流泪泉”。 这是不舍之泪,亦是遗憾之泪。纵然“甘愿”带着容乐的爱恨离世,但仇恨毕竟曾在心间留下伤痕。 之前容乐说出,“我都已经知道了。你的母后,就是符鸢。”他眼中瞬间多了一种神采,急切地问道,“你都想起来了吗?那,那你可曾记得我们……”容乐迅速的打断向他昭示了答案。于是,他开始真真假假地谈起“天命”,谈起“雄心”,不再萌生由她亲手抚平伤痕的幻梦。 这泪水中另有一层悲哀。符鸢解毒的先例让他清楚地知道,容乐必然想起一切。因此,“你千万不要原谅我,就这么恨着我”,也只能作为奢望存在。

再提一笔容齐独白之时反复穿插着的风铃。是钟形的风铃。不断地发出清脆却悠远的声音。像极了生命倒计时。

容齐的成全,会让我想到王尔德那篇著名的《夜莺与玫瑰》。

青年学生需要一支红色的玫瑰换来与心上人相拥起舞的机会。因遍寻无果而心碎。又在泪水与思念中陷入沉睡。 夜莺为了成全他们的爱情,以胸膛抵住尖刺,整夜唱着动人的歌。她用鲜血和生命染就了一朵旷世卓绝的玫瑰。 青年醒来,欣喜地发现了这朵玫瑰。忙忙地献给心上人,却被弃若敝屣。他随后轻巧地否定了爱情。又把玫瑰掷到街心。有车轮碾过,世间再无夜莺的玫瑰。 王尔德文字极美。林徽因的译文亦是极美。下面的选段描述了夜莺的绝唱。

Then she gave one last burst of music. The white Moon heard it, and she forgot the dawn, and lingered on in the sky. The red rose heard it, and it trembled all over with ecstasy, and opened its petals to the cold morning air. Echo bore it to her purple cavern in the hills, and woke the sleeping shepherds from their dreams. It floated through the reeds of the river, and they carried its message to the sea. "Look, look!" cried the Tree, "the rose is finished now;" but the Nightingale made no answer, for she was lying dead in the long grass, with the thorn in her heart. 但她还是唱出最后的歌声,白色的残月听见后,似乎忘记了黎明,在天空踌躇着。那玫瑰花凝神战栗着,在清冷的晓风里瓣瓣开放。回音将歌声领入山坡上的暗紫色洞穴,将牧童从梦里惊醒过来。歌声流入河边的芦苇丛中,苇叶将信息传与大海。 那玫瑰树叫道:“看呀,看呀,这朵红玫瑰生成了!” 然而夜莺再也不能回答,她已躺在乱草丛中死去,那尖刺还插在她的心头。

容齐的选择,更似《双城记》中,为成全心上人露西的爱情,最终替她的丈夫走上断头台的卡顿。 狄更斯这样描述临刑前的卡顿:

那天晚上,全城到处都在谈论他,说他是所有上吉萝亭的人中脸色最为宁静安详的一个。许多人甚至认为他神态庄严得有如先知。(孙法理 译)

1935版电影中,饰演卡顿的Ronald Colman,准确地诠释了这样的神情。 影片中还有一段极其令人难忘的对话。

You're not afraid. The others are only pretending, but you... It's almost as if you welcomed it. Perhaps I do. Perhaps in death I receive something I never had in life. I hold a sanctuary in the hearts of those I care for.

演员当时甚至勾起了一抹极为清浅的微笑。失焦的目光、游离的神情,几乎令人感到灵与肉的分离。 卡顿的最后一句话是:

It's a far, far better thing I do than I have ever done. It's a far, far better rest I go to... ...than I have ever known. “我现在做的,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好、最最好的事情;我即将得到的,是我一生中得到过的最安宁、最最安宁的休息。”(宋兆霖 译)

最后的卡顿与最后的容齐,拥有极为相似的神情。那种神情,会让人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达芬奇那幅《最后的晚餐》。

山河志、清平愿

若说山河壮志蕴含着“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式的俯瞰,有上位者的雄心;清平之愿则体现了“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这般着眼苍生的悲悯。 此两者于剧中皆有显现。又通过众人之口一再强调。是为共同的向往。几乎每个角色,都为之献出了属于自己的,不凡的牺牲。 此两者,更像是全剧的底色。但却隐隐让人觉得,剧中故事与这底色,并未丝丝入扣地融合。 又或者说,山河志、清平愿好似《千里江山图》那般尺幅的整绢,却只绘上了松雪道人的疏林秀石。绢与画皆是上佳的。但合而观之,并不协调。

对了,《山河志》又是贯穿全剧的一条线索,收笔之处,颇有意味。曾与人玩笑,若是以此为剧名,情节上再作调整,也许会是另一种风貌。

主要参考文献: [1] 钱钟书. 管锥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16-119,193. [2] 张之薇. 献祭——中国古典戏剧悲剧精神论[J]. 文艺研究.2012. (9): 51. [3] 杨明月. 人格、共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7. [4] 李娜. 论古希腊神话中的“杀子”母题[D]. 湘潭: 湘潭大学. 2008.


下面是一些观剧中产生的困惑。

关于剧情 原著是穿越小说。无忧的母亲与容乐皆是现代普通家庭穿越而来。因此无忧也深受影响。故而小说中对君王“一心人白首不离”的要求、不顾君父地位的各类表现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改编需要剥离穿越设定,观众能够理解。但这些穿越而生的新时代思想却仿佛无源之水,突兀地悬置于剧中,令人不解。 若说以上的困惑来源于穿越设定的剥离,以下这些则更令人费解。诸如地下工作者莫名转变、主仆尊卑时有时无、还有谜团一般的外交礼仪、君王责任与皇家尊严。简单举几个例子:

  1. 拢月作为资深地下工作者,突然“转变”;
  2. 泠月在孙家被抄之前便几次直呼“雅璃”;
  3. 傅筹欲亲自快递“血乌”至南境,国事交由贴身侍卫全权负责。同理,符鸢肩挑“流动太后”大任,容齐身为傀儡且时常重病,空档期的西启国事,莫非交给贴身宫女?此处或有隐形摄政大臣;
  4. 容齐,是帝王之尊。可他亲临别国参加正式会盟,猎场之上面对别国皇子的无礼行为,仅有表情上的不满,甚至对其自称“在下”?宸国摄政王便可不顾阻拦私闯其居所只为“探病”?

以上或可解释为“弱国无外交”。却令人不禁想起,渑池之会尚有蔺相如维护主君尊严。巴黎和会尚有顾维钧愤然拒签。 后来,容齐在自家寝殿发病倒下,小荀子大呼“来人”,数声皆无回应。镜头一转,小荀子作为陛下唯一的贴身內侍出门求药去了。(忽然想起润玉那声“来人!焚香!洒扫!”也是没人理的。)结局一集,傅筹、痕香尚有正经陵墓,容齐却是独留青冢向黄昏。又,这人遗书无忧,复以“在下”自称。大约是生为傀儡,死后献国的缘故? 嗯。。尽力理解为剧方为增进人物悲剧性所做的设定吧。

关于“程式” 傅筹几处情绪爆发,演员都是眼一转,头一偏,再搭上扶额抑或其他类似动作呈现的。生活中歪头杀似乎也不是特别常见啊。傅筹的人设似乎也不需要什么招牌动作?此处一直不解。 另外,类似表现愤怒就要捏小拳拳配合流血或是骨节响;表现一见钟情/情深意浓就要强行让女角站立不稳,以便双方舞一曲爱的魔力华尔兹;表现含蓄的爱便让小生轻轻拂去女孩肩上的花瓣;表现病弱必是咳血;欲解奇毒必要以血还血、以命换命(见过网友吐槽,也不怕血型不配的)……这是类似戏曲中走边、上马、下楼之类的程式吗?看剧着实不多,如若这些确实是作为行规的存在,那。。还请见谅~

关于病弱设定的影视化表现 剧中,容乐、容齐皆有命不久矣的设定。理论上,两人还是相同的病种(皆为天命之毒)。还都有停药的剧情。但令人惊奇的是,容乐除了每个晕倒刹那,其余时刻,大略与常人无异。容齐不同,外交场合似是“为国上妆”,强作健康颜色,其余时候妆面似以蜡黄/惨白为主,再配合每个情绪激动时出现的咳嗽、发病时的明显的无力感呈现将死设定。然而,剧中一次母后面前由跪姿手不撑地直直站起,一次镇北王探病,容齐象征性地扶着侍者之手,便仅凭核心力量自床上弹起,实在叫人怀疑“天命”之毒的威力。 尝试强行理解:“天命”是一种仅在发作之时产生影响的毒物,平时没有痛苦。类似“定时炸弹”,定期小发作,到规定时刻自动将人送入黄泉。或因不同的注入方式产生症状上的显著区分。 嗯。。如此一想,“天命”大约难上古偶界的奇毒榜前三甲了。榜子里的“火寒之毒”没准真不负奇毒之首的盛名。


本站提供的《白发》在线观看地址以及《白发》下载地址来源于互联网。本站并不参与录制和制作,仅提供资源引用和分享,如果本站提供《白发》资源对贵方造成了损失或侵犯了贵方权益,请及时发送邮箱给管理员,我们将在48小时之内撤销有关《白发》所有内容。
  • 周榜
  • 总榜
  • 你喜欢